三掌门 > 我和四爷互穿后[清穿] > 第98章 第九十八章

第98章 第九十八章


谁对抄家感兴趣了?

        胤禛装作没读懂武拂衣真正想表达的含义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会顶着道士的装束,  总不能在大街上讨论『如何抄家不留后遗症』、『论选择肥羊(抄家对象)的技巧』、『是该抄还是该抄呢?』之类的话题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不合适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符合道士贾武的仙风道骨形象,而且女儿与妹妹就在身后,被听去了影响不好。

        胤禛顾左右而言他,  “说此处是广州府,  其实是在城墙之外。没想到短短几年,竟是建设的如此有异域风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眼下,  考察队一行人走在广东十三行所在区域,它位于在广州城的西门之外。

        所谓十三行,  上可追溯明朝嘉靖年间。

        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借住,而称原籍广州、徽州、泉州的十三家商行为「十三行」,因为它们垄断了南边的商贸利润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朝更迭,  明朝的商行没有持续到清朝,但将这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给传了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二十多年前,康熙虽然开放海贸,但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。

        简单概括,外国船只靠岸后,外国人一般情况下不能进入城内。

        清朝本土商人也不能与外国人直接接触,  想要通商就要中间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中间人必须取得洋货行许可证。

        持证不易,  需要各种资质作保,然后由地方官员与海关审核签发。当然也有空降兵,  就是京城直接来的皇亲国戚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商行的总量不固定,也不全在广东,但习惯被统称为广东十三行。

        海贸必经十三行之手,可想而知这种几近垄断的生意何等暴利。

        有高利润,就有繁重如山的责任。

        负责处理与外国商队有关的一切事宜。小到吃穿住行,上到打架斗殴,还有生意上的各种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外国海船靠岸后,  理论上不许雇佣任何清朝百姓作为短期劳工,没吃没喝没地方住,都要找上十三行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朝廷规定原则上白银不外流,清朝商人买洋货是以物易物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批交换的货物不达标,质量、数量发生了任何问题,中间商行就要全程负责追讨赔偿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洋人不得入城,十三行建在城墙外。

        选址与明代的怀远驿相邻,那是曾经接待外国使者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地理上位于珠江之侧,一排排房屋都是面江而建。船一靠岸就能眺望到商行等建筑,非常便利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年,十三行区域更加热闹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康熙在三年前终是批准,允许英吉利与荷兰两国先行试点,可以在划定范围内建造外国商馆。

        往小了说,外商终于不必借住客栈或漂泊于船上。往大了说,是有正正经经的办公地点。

        经过三年的施工,两处外国商馆竣工了,就等选一个黄道吉日正式入住。1

        别问为什么洋人也要选黄道吉日,问就是入乡随俗。日期定了,在半个月后,即正月初五接财神那一天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洋人还是无诏不得入城,这一条没有变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样的,清朝百姓也不的随意出西侧城门与洋人接触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便如此,城外的十三行区域依旧车水马龙。

        洋商不得雇佣清朝百姓,但十三行可以也必须雇佣,否则一船船货怎么从城外送入城内。

        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李卫的父亲,他也不是十三行商人,怎么就能在洋人手里买到了《心血运动论》?

        李父能有十三行的朋友,请友人带着出城见识一番。哪怕私下与洋人直接交易一二物品,只要没被人检举就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武拂衣几人也不是十三行的,但胤禟早一年半载抵达广州,他以甄玖的身份办好了对外贸易特殊许可证。

        早几年,胤禟也和洋人做生意,那会就搞过许可证。

        此番另谋一证,且用了完全不同的商号名称,为的就是与过往区别开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四哥,你们可算来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胤禟收到消息出门来迎,热情地挥了挥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真是让弟弟苦等好久。这要是再晚来十天,弟弟今年又得孤苦伶仃一个人过年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武拂衣笑问,“你,孤零零?坐在房间里瞧着账本,难道不该觉得很热闹吗?满耳金银珠宝的喧闹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胤禟苦笑,“四哥可别打趣我了,我这正发愁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愁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武拂衣其实有所耳闻,遂念出一个称号,“你发愁「珍珠王」,这个名号不好听?”

        去年,胤禟试图在茶叶、丝绸、瓷器等传统高端海贸货物之外开辟新产品,携珍珠奢华美白产品的理念来到了十三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古有买椟还珠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今,胤禟给定制了一套精美化妆品木盒,将一百零八套珍珠粉赶在西洋船年底回航前卖出。

        海船远洋航行要看海上季风的脸色。

        欧洲到亚洲,一般是圣诞节到来年复活节时间段出发,因为要适应印度洋春夏季风。

        从亚洲回航,一般是十月到次年的三月启程,耗时七八个月不等回到欧洲。

        去年十月,胤禟的珍珠粉美白产品被洋商运走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年十月,英吉利货船再抵广州。

        商人威廉一上岸就要找『真·珍珠王』,马上、立刻、一秒钟也不想耽搁地与他签订长期合作协议。

        奢华珍珠粉护肤品在英吉利卖爆了,准确地说108盒化妆品压根不够分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亏得不是一百多年前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,那位英吉利女王是狂热珍珠爱好者,想来会把珍珠粉给全都包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威廉着急来签合约,他是怕迟了一步没货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绝大多数珍珠都是用作饰品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也听甄玖提到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,东方就开始有珍珠粉养颜的医方,但是这种奢侈品没有普及开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与原材料短缺有关。

        珍珠采集不易,好不容易采来了,把它们磨成粉过于奢侈。

        形状造型各异的珠子,更多时候是被制成不同饰品,或是缝制于服饰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契约得签得快些,不能被其他洋商抢先,否则缺货就糟糕。

        叫声甄玖一声『真·珍珠王』,当然希望他能源源不断地供货,一声令下号召蚌壳多多产出珍珠,彻底坐实这一名号。

        胤禟却很苦恼,洋人说话太不矜持谦虚了。xx王是能随便叫的吗?尽给他添乱。

        要是落到有心人的耳朵里,指不定又指责他与民争利,居心不良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四哥,你在哪里听到珍珠王的称呼?”

        胤禟可不希望离谱的风言风语传播太远,“短短两个月不到,这话可不能传入京城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武拂衣确实听到一些离谱故事,“我进入广州后,听客栈伙计聊起近期新鲜事就有珍珠王的事迹。据说珍珠王得鲛人族的真传,获得美貌永驻的秘方,如今将此秘药传给欧罗巴人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就是胡扯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珍珠粉的药物应用,在三国的《名医别录》就有记载。若是不知道那么远的事,那么前朝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也有记载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百姓不知医书内容也正常。

        类似鲛人因情落泪成珠,而将珍珠磨成粉敷在脸上能永葆青春,这种故事的受众可比医书广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小段子不知从何时起。

        英吉利海员还给添油加醋,说上一次运输珍珠粉回欧洲,那一路遇到的风浪都比往年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让珍珠王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光晕,是不是甄玖提供的珍珠粉的来历很神奇?

        武拂衣瞧得懂其中弯弯绕绕,这八成是商人威廉在给销售珍珠粉造势。

        把它打造成高端奢侈护肤品,这年头就要加披上一层神秘面纱。仿佛远洋运回的不只是美白产品,更是得到东方的神奇力量加持的产物。

        欧洲有人信吗?西方不是发展科学了吗?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信。两者又不冲突,恰如牛顿研究物理与研究炼金术不冲突,神秘学在西方的市场非常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商人威廉掐着远洋行船的季风段往返。他卖出珍珠粉后,等不了一个月听新品上市后的更多反馈,就赶着装货又来东方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真的不好说以讹传讹之间,此刻英吉利的土地上「珍珠王·甄玖」究竟成了哪一种形象。

        武拂衣管不了西方之远,可瞧着胤禟一幅愁眉苦脸的模样,有了不太妙的推测。“看你的模样,难道没有写信向家里提起此事?“

        所谓写信回家,当然就是指写信给康熙知晓在十三行发生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皇上派出内务府做生意,皇商自是能在广东十三行占据一席之地,获得对外贸易的经营权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,每年两广总督与地方其他官员肯定也会上交折子,称述粤海关的关税与十三行的贸易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便如此,皇上得到的也算不得一手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商肯定要赚中间差价,而地方官员收取的商行孝敬费也不会上报。

        康熙明白什么叫做层层盘剥,更明白什么叫做选择性隐瞒。

        派出考察队微服私访,为的就是能尽可能了解更多真实的民生数据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,让胤禟重新申请一份新的洋货许可证,不只是卖珍珠粉,也卖别的商品。

        必须与以往的商号区别开来,因为这个商号名下的经营与收入将来都会与安置游民相关。

        胤禟亲自打前站,从选址养殖到销售出海,是为把控整个产业链不出岔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他当然必须给康熙汇报工作进度。

        写折子是写了,讲了某某月珍珠养殖场与雇佣的劳工都已经就位。

        某某月试水售卖的珍珠卖了多少钱,某某月在广东府办理洋货经销许可证的步骤与花费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通篇行文,往好听了说是全程无水货,往真实了说就是干巴巴报数据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在湖南分开,一年半以来的工作进度,我一样都没漏,给父亲写了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胤禟还有后半句,“至于珍珠王这样不靠谱的段子,自是没有多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武拂衣戳穿,“你不是没有多提,是压根没有提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胤禟眨眨眼,扯出一个假笑。四哥知道就好,做什么当面揭穿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有理由不说的,“四哥,我在父亲心里的形象,你又不是不知道,概括起来就一个词——不靠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过去,胤禟因经商一事,听了康熙无数次训斥,耳朵都要起老茧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回是出来做正经事,他也想树立踏实可靠的形象。偏偏,乱七八糟的传言就是不放过他。

        「扒一扒珍珠王,那个与鲛人公主春风一度的男人」,「盗取鲛人永葆青春秘籍的负心汉」,「珍珠王,本体会不会是蚌壳精?」

        近两个月,这种小道传闻不绝于耳。

        胤禟心里明白,这里面有的是百姓茶余饭后的打趣段子,有的是某些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些商人没有稳定珍珠货源,没有办法坐上贵价销售珍珠粉的顺风船,只能在暗地里讽刺编排他。

        怕?

        绝对不怕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胤禟就是有点烦心,却做好准备,大不了就是回京再被训斥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叫他主动向康熙先一步陈述这些“精彩小故事”,真是很难拿起那一支毛笔。

        从来没这习惯。

        年少时,胤禟也曾试图让康熙认可作为皇子经商能有出息,但每一次谈话都是以被骂与否定告终。

        民间有句话,话不投机半句多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人之间的父子关系也是差不离的情况。时间久了,他这个儿子当的,一句闲话也不敢在康熙面前讲,从未忘了那人还是皇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正因胤禟没有忘记康熙是皇上,他心底多少也会惴惴不安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以预见,这种离谱传言传回京城,康熙第一反应就是九阿哥果真不靠谱,否则怎么就他被捕风捉影。

        忽然灵光一闪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了!曾经四哥也被戴过夸张头衔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今在东瀛还流传着「中土甄君,海神化身,庇佑众生不被海怪侵扰」。

        说的是东瀛长崎港外的海域,甄偲率船员击杀了超大章鱼,免去了船毁人亡的灾难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四哥,你有经验的。甄偲被封过海神,如今甄玖被封为了珍珠王。不如你从侧面帮我写一封信回家?”

        胤禟讨好地开口,“以你之能,定可把按在我头上那些离谱故事给解释清楚。其实也不用解释,让父亲别生气就好。弟弟是真没这个本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武拂衣倍感好笑。绕了一圈,临近春节,胤禟居然给她增加工作量?

        何况能相提并论吗?勇杀海怪的英雄传言,与珍珠王与鲛人公主的风流韵事,压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传言。

        再退一万步,当年称述东瀛诸事的折子也不是她写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一年海上遇难,她与胤禛互换了好几个月,后续文牍工作都是胤禛给完成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武拂衣似不经意扫了胤禛一眼。只见他似眼观鼻、鼻观心地观察着大堂柱子的用漆与花纹,丝毫没有为九弟搭一把手的念头。

        收回目光,这就回答胤禟,“这事,我得想想。先不聊了,你把房间安排好,各自都要去洗漱一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胤禟没有继续死皮赖脸求帮助,他觉得四哥不吃这一招。

        决定采取迂回方式,比如把好吃、好玩都给备齐了。不只让四哥舒心,也要照顾小四嫂、妹妹与侄女。以诚意感动四哥,请他在康熙面前帮自己讲好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好,先好好休息。四哥、两位道长与这位小道童,都是这边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胤禟在前头带了路,就听身后又传来一句话。

        武拂衣似不经意说,“老九,你在南方一年半。对福建提督蓝理的情况知道多少?抄家提督,这里有的故事,你可知道?”

        胤禟不疑有他,“蓝理是今年夏初刚升任福建提督。这人外号「破肚将军」,做事风格还是与当年打仗时一样,大刀阔斧,毫无畏惧。说抄家就抄家,将福建好些个违法作乱的豪强都给办了。民间是有不少传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由于胤禟近期关注打听“珍珠王”的段子,顺带也就把“抄家提督”的段子也给听全了。他问:“蓝理抄了好几家,四哥,你想先听哪一家?”

        武拂衣仿佛思考,又瞥了一眼胤禛。现在,胤禟要讲抄家故事了,这人还能保持漠不关心的模样吗?

        京城,乾清宫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十天过年,各路年礼都送入宫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康熙大致扫了一眼礼单,然后瞥见了温宪与胤禟的礼单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刻,轻拍额头。

        是了,他差点把这两个孩子给忘了。忘了给温宪找再嫁的夫家,也忘了问一问胤禟离开考察团单独行动时,有无闹出不靠谱的事来?

        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吧?

        胤禟的奏折写得和老和尚念经似的,古板到不能更古板,他总不能离谱到在南边闹出称王的笑话吧?


  https://www.3zmwx.cc/files/article/html/47235/47235833/7469517.html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3zmwx.cc。三掌门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3zmwx.cc